
《白求恩》 1978年
《齊白石像》 1958年
《周恩來胸像》 1984年
《斯諾在延安》 1979年
萬弘巍《虎丘云巖寺塔寫生》 楊美應作品圖片來自魯迅美術學院
馮 超 本報記者 凌 鶴
核心提示
楊美應是新中國培養起來的第一代雕塑家,是魯藝精神的重要傳承者,更是魯迅美術學院雕塑基礎教學理論的關鍵奠基人。魯迅美術學院雕塑實力雄厚,人才輩出,為中國雕塑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向世人展現了魯美雕塑的深厚功力與傳統。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以楊美應為代表的魯美雕塑家。
2019年9月20日,魯迅美術學院舉行了藝術家首批推介座談會,圍繞“繼承魯藝傳統,傳承藝術精神”主題,就如何繼承和發揚魯藝紅色革命傳統,傳承和弘揚魯藝精神展開討論。首批推介5位老藝術家:宋惠民教授、楊美應教授、許勇教授、孫世昌教授、趙大鵬教授。旨在宣傳老藝術家們在教育教學和科研創作方面的成就,對遼寧乃至全國藝術發展作出的突出貢獻,發揮引領、啟迪作用。
魯美雕塑系副主任、著名雕塑家洪濤表示,楊美應教授是在全國很有影響力的雕塑家,魯美雕塑系的教學體系也由他確立,對魯美雕塑專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培養了眾多優秀人才。
魯美雕塑的“傳薪者”
楊美應是魯美雕塑重要的薪火相傳者。1930年,楊美應出生于四川省邛崍縣。1952年,考取東北魯迅文學藝術學院美術部雕塑班,師從劉榮夫、鄭惠南、張法孟、王熙民、黃心維和金克儉等雕塑名家。這些老師的實力為當時一流,他們中有的留日、留法,有的曾任教于北平國立藝?;虍厴I于杭州國立藝專,以及來自東北魯藝的教員。師資陣容強而有力,為魯美雕塑教學創造了良好的開端。楊美應師承于此,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烙下了魯藝精神傳承的深深印記。
二十世紀50年代,國家正值百廢待興,魯迅美術學院也處于早期建設階段,學院不僅加大對基礎教學的重視和投入,還積極培養后備力量。1956年,楊美應被選中參加文化部主辦的克林杜霍夫雕塑研究生班,較為系統地學習了蘇聯的學院雕塑方法,技藝得以進一步規范化,尤其是對蘇式教學中觀察方法的掌握更為嫻熟,后來該方法被楊美應靈活運用于教學中,其中的紀念碑作業訓練,則為楊美應接下來的主題性雕塑創作打下了基礎。
楊美應擁有深厚的人文修養,雕塑技藝精湛,又善于理性思考,能夠運用科學方法歸納梳理專業知識,在任教生涯中,為魯美雕塑基礎教學理論的建構奠定了堅實基礎,為魯迅美術學院的雕塑傳承作出了重要貢獻。他不僅是一位了不起的雕塑藝術家,而且是一位可敬的雕塑教育家。
楊美應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把握規律,發展個性,對魯美雕塑藝術的傳承發揮了重要作用。當代著名雕塑家、魯迅美術學院院長李象群曾多次明確表達過對于楊美應老師的感激與崇敬之情。李象群回憶說,大學時期由繪畫轉學雕塑的困惑,使其長時間不得要領,難入雕塑門徑,幸得楊美應適時點撥,才豁然開竅,自此“每一件作品都非常有感覺”,令其難忘。
楊美應培養了大批雕塑人才,其晚年所帶的唯一一屆碩士研究生中,出了兩位高足,即魯迅美術學院雕塑系前任系主任、教授霍波洋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教授王洪亮,他們都成為當代中國雕塑界的重要人物。楊美應對待藝術有著執著的追求,對待教育事業嚴謹又不失熱情,為魯迅美術學院雕塑教育的傳承與發展,雕塑人才的培育與成長辛勤耕耘,功不可沒。
雕塑基礎教學理論的奠基者
楊美應在實踐中善于總結歸納,能夠把握現象背后的本質,形成系統的理論知識,成為魯迅美術學院雕塑基礎教學理論構建的奠基者,承前啟后。楊美應曾先后擔任魯美雕塑教研組組長和雕塑系副主任,對雕塑系教學體系有著總體的把握和深刻的認知,尤其在基礎教學方面進行了科學系統的理論建設。
楊美應十分重視專業基礎教學,主張將人體課作為雕塑基本功訓練,提升造型能力,使其成為檢驗學生基本功扎實與否的重要尺度。楊美應在《雕塑系三年級人體課提要》一文中,對人體訓練教學進行了科學的歸納,并梳理出一整套從觀察、分析到表現的嚴密邏輯。
首先明確一條重要原則,即不摹擬。不摹擬就意味著不能機械地再現對象,要主動地分析和概括對象的特征,舍棄不必要的細節,并運用科學的方法達到表現對象的目的。
其次,強調觀察是表現的前提,也是造型能力提升的根本,而觀察能力的提升不止于視覺,與個人修養相關。通過觀察,使生活中的人帶來的某種啟示更加鮮明、強烈,體現出簡潔的特征,以實現雕塑造型的目的。學會將復雜的對象簡化為幾何形狀,并運用面的方法理解形體組合及空間關系。
要研究形體。楊美應認為:“形體是一種感覺的概括,經過了抽象和綜合,不是自然形態的東西。”故對形體的研究伴隨著對固有形體的抽象分析,同時也有著對不穩定“活形”變化規律的綜合把握,需要成體系、行之有效的科學研究方法。他主張:“塑造形體時要有運動的觀念,形體要符合運動所引起的變化,形體要有動向,不作孤立、靜止的形體。”這種寓動于靜的做法既符合人體存在的客觀狀態,又可增強作品構圖的形式感染力和內在表現力,使之生動而富于變化,展現雕塑的總體表情,進而反映人的心理、性格和特征。
同時還要注意將理性訓練和直覺訓練貫穿全局。通常泥塑在開始與收尾階段,側重直覺感受,有助于藝術的個性表現,但直覺能力的提升又離不開理性訓練的引導。而在中間階段泥塑形體結構的組織更加依賴于作者的理性分析和塑造,唯有高度理性化的訓練才能從根本上擺脫模擬,使被對象喚起的感覺借助科學的方法得以升華。在這一過程中,感覺并非全然成為被處理的對象,它更像一把尺子衡量著作品的審美價值。
楊美應運用科學的方法,對魯美雕塑系人體基礎教學進行了卓有成效的論證和總結。將雕塑系側重整體性的把握,強調對于形體的塑造力度、內在結構與空間構成的理解,以及極具理性化的基礎性原則等傳統進行了梳理,建立起嚴密的邏輯體系,從而形成可供依循的理論范本,對魯迅美術學院雕塑基礎教學傳統的保留與延續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白求恩》等經典作品影響深遠
二十世紀80年代以前,在魯美雕塑系承接的重大任務中,楊美應作為專業骨干,發揮著重要作用。毛主席紀念堂室外大型雕塑、哈爾濱抗洪紀念塔雕塑、全國農業展覽館的《慶豐收》、沈陽中山廣場毛澤東像、撫順雷鋒墓前紀念像等項目的圓滿完成,不僅切實踐行了魯藝精神傳統,更是對學院教學的重要補充,同時也為楊美應在教學和藝術實踐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二十世紀70年代末,楊美應受到改革開放新時代氣象的鼓舞,寫下了《我們要做雕塑復興的新一代》一文。他在文中倡導在新時代,雕塑界同仁應共同努力,“做雕塑復興的新一代”,肩負起時代的使命與責任,用雕塑為社會發展作貢獻。楊美應身體力行。1978年,他創作的《白求恩》,獲得遼寧省美展一等獎;1979年創作的《斯諾在延安》,獲得遼寧省美展一等獎,并被中國美術館收藏;1983年赴日本參加“綠色與雕塑國際學術交流大會”,作品《清清的泉水》獲政府獎;1984年為周恩來紀念館創作了《周恩來》大理石像。經典作品不勝枚舉,每一件都成為楊美應最有力的語言,吟詠著生命的博大與活力,訴說著人文主義的時代情懷。
楊美應的藝術始終來自于生活,熱情執著地謳歌時代,為人民塑像,始終踐行著魯藝精神,在雕塑藝術與教育事業上默默奉獻,無聲地“為自己的藝術人生修起了一座非人工的紀念碑”。
藝術微論
寫生在于得氣韻 而樂于自然
萬弘巍
進行油畫寫生創作與教學已連續15年,從未因任何原因中斷,一年最少兩次。寫生,核心在于得氣韻而樂于自然。
寫生是畫家必要的訓練手段,可以捕捉最鮮活的自然感受,觀察最真實的風物人情,不斷充實自己的頭腦,在完成生動作品的同時,提升創作能力。
寫是會意字,寓鳥在籠中,出之而后快,因此,寫具有抒情的含義。生是生長,生命之意,涉及一切有關生命的感受感悟。因此,寫生是對造化生命與對自然主觀認識的描寫。北方寫生本溪很有特點,秀美而不張揚,自然村落星羅棋布,背山臨水,各具不同風物人情。每年8月,高校寫生課大多安排于此。寫生,首先要對自然有明確的自我認識。本溪無大山大水,但山勢連綿,起伏有序,四季分明,華彩映日,直白粗獷。其神韻為“野逸寧靜,平和自然”。故畫本溪之景,重在表現山水逸趣的精神,集平和與自然于一身。
繪畫先立意,再定色調、構圖、物象、用筆。作風景,主張引導觀眾先進入畫面,如臨實境,再進而感受作品之精神。畫若一目了然,則為淺薄,隱藏太深,晦澀難懂,則為欺世。意在寫實在之景,寫實在之心。
投入的寫生應是心手暢達,天人互盼。南方寫生,蘇州獨具韻味。蘇州之美,在于園林;蘇州之秀,在于太湖。園林之美,在于秩序感與書卷氣;太湖之靈,在于水面波瀾不興,日月草木相映。為園林、漁港造像,當得人文之美,人居之趣。小橋流水間,詩情文緒輝映日月之變化;舟船桅帆里嘆生息變遷、漁歌鄉語之傳承;亭臺樓閣處,觀往來古今皂白丹青之褪變;山石草木中,得四方上下,炎涼枯榮之悠長。一點一畫,不可失自然之理,一墨一彩,宜蘊人文之精神;一面一線,皆應為胸中成竹之再現,一皴一抹,均展造化肌理之映呈。理解了文化的內蘊,才能心到筆到。